佛教教導:諸佛菩薩的唯一目標就是引導眾生證悟。自佛陀的時代開始,無數的菩薩已經圓滿他們在悲心和善巧方便上的修持,並且全心全意地照護他們的弟子,但是當圓寂之時來臨,他們就必須將繼續照護弟子的責任交給其他人。不過,一旦這樣的聖者達到了某種層次的精神成就,他們就有能力在死亡的過程中保持明覺,並且有意識地選擇他們的投生之處。這樣的能力,讓這些聖者可以在他們圓寂之前就指出他們下一世的投生地點,如此,他們就能夠清楚無誤地被認證,並因而能接續對弟子們的指引,以及他們在這個世間更廣闊的事業。這就是「轉世上師」一詞的意義,如達賴喇嘛尊者和法王噶瑪巴等西藏的轉世上師,已經行持這樣的制度超過十二世以上。但是在佛法流傳於世的前十五個世紀,沒有一位大師構想出這樣能生生世世照護弟子的理想方法,一直到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由於他對弟子福祉的全心奉獻,以及身上擔負著讓教法持續的重任,杜松虔巴以極有創意的方式創立了這樣的方法。
杜松虔巴是第一位,但絕不是最後一位向弟子指出自己就是他們上師轉世者的聖者。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許多偉大的上師採行這個制度,將其視為完成許多利生目標的一個極具成效的方法,如果沒有這些上師的轉世傳承,現在的藏傳佛教將會有極為不同的面貌。
以弟子們可辨識的狀態刻意轉世,使得上師們能夠和弟子保持長期多生多世的關係。雖然在每次新生時,這位上師必須經歷生理成長的自然階段,他們以遠超過他們生理年齡的心理成熟度來開始這樣的過程。這讓他們能夠快速接續他們上一世身為弟子精神導師的角色。藉由重新繼續和這些弟子的關係,他們可以確保自己能回到具備最強的業力和社會基礎的狀態來利益眾生。同時,他們也可以繼續所有他們在過去世時所著手進行的大型計畫,例如擴建他們的法座、佛學院或閉關中心,以及關照他們所持教法傳承的整體弘法事業。
佛教系統在西藏能夠空前長久,要歸功於這些轉世傳承不可思議的適應力。許多世紀以來,藏傳佛教已經挺過了政治、軍事和經濟情勢狂亂的變動。到了二十世紀,在喪失過去於原生地支持它的所有物質條件的情況下,藏傳佛教設法在流亡中把自己重建起來。人類具有比龐大系統更快適應的能力,每一位轉世傳承中的新上師,都會用他們的智慧和靈活的適應力來回應變動的歷史情勢,同時又不失去界定他們傳承最重要的宗旨和方向,而這一切就是最初促使他們轉世的原因。如此,透過不間斷的傳承讓西藏人傳下他們一千多年前從印度帶回的教法,並且將依然有極密切關係的佛法傳統再帶回印度,轉世制度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這個多生多世照護弟子和傳承的方法,現在看起來如此順理成章,但在杜松虔巴的時代可不僅是不那麼理所當然而已,那根本是前所未聞的!為了完全瞭解第一世噶瑪巴,我們要在心中浮現這樣的身影:他,對世界的利樂安康有著如此強烈的渴望,對自己要身體力行達成這個目標有如此堅定的許諾和承擔,這樣一位充滿創造力的思想家,他開創了一個過去無法想像的方法來具體實踐這個理想。
本文改寫自《噶瑪巴九百年》(2010年,噶瑪巴九百年籌備委員會出版)